疫情讓稅收大幅增加

#超徵_疫情與選情

稅收超徵,不是支出編得少,就是稅收比原本想像得高

光2022年(收2021年度),差額(所謂的超徵)就多了4300億。

2022年預算支出2兆2620億、2021年預算支出約2兆1358億。

預算支出約多1270億

但2022年實際稅收的增加卻遠多於支出的增加,這主要跟疫情有關!!

#疫情讓稅收大幅增加

2020年以來的疫情,歐美日中各國紛紛調降利率、貨幣寬鬆,甚至發錢補貼。領到錢又出不了門的民眾,就在家上網消費。

造就了2021-2022年的電子、航運等產業大發。

簡單說兩個例子:

1.外銷旺盛,讓2021年股市高漲,加上交易量大,證交稅收了2753億元,比前一年多了1200億。光這1200億就足夠抵銷2022較2021多編的1200億支出。

2.單單航運三雄,陽明萬海長榮,2022年約繳了540億的稅。而前一年2021年估計不到70億,多了470億。台積電2022則比2021年多繳了50億的稅,以上這四家公司比前一年就多繳了超過520億。

如果再把其他公司多賺的營業稅、個人多賺所繳的綜所稅。就出現實際稅收遠高於預計稅收的狀況。

當然,如果在2021上半年編2022年預算的時候,就能算出證交稅以及眾家電子航運貨運等公司的稅收會大幅提升,並提高支出4300億,就不會有超徵的結果

問題是,如果編預算的人有本事在當時就知道那些公司會發大財繳大稅、股市成交量翻倍,政府可以多收許多稅。這個編預算的人光投資都該有上百億身價,而且台灣的勞保、勞退、健保、國安基金都絕對要交給他管理。

結論就是,疫情意外讓部分公司、個人大賺,這多出的收入不在政府預計之中,政府預計支出又相對保守,讓政府2022年實際稅收遠高於實際支出,造成差額的超徵。

#疫情帶來內需產業的重傷

台灣的股市主要是看出口產業,特別是電子業,但就業人口最多的則是服務業等內需產業。

2020開始的疫情,讓人們減少出遊、外食,餐廳、觀光、旅遊、汽機車,這些支撐大量就業人口的產業就慘兮兮。

不論台灣在全球的防疫成績如何、股市漲到哪裡,就是有一大群人在這三年感受到景氣強烈的不好。

故除了防疫,政府還要注意到疫情造成的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用其力量讓財富重分配。

普發現金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可以當成政府補貼全民防疫損失的財物重分配。或是政府透過現金刺激消費,協助受疫情傷害最深的產業與個人,進行補貼救濟。

我們對普發現金是贊成的,反而覺得有些地方,政府做得不夠:

1.把超徵講清楚,而不是被引導或誤解為國家多收、超收,佔百姓便宜

2.把為什麼普發現金的原因說清楚,而不是被被引導或誤解為選舉失利的買票

3.佔台灣出口大宗的美國經濟,今年(2023)很可能會因為貨幣緊縮政策與前些年過度消費,減少進口。台灣要為接下來的衰退做好準備,政府要適時介入,照顧被影響的產業與個人。

#水鏡共筆

< 資料來源:水鏡政經學院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