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經營這條路

 

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地方版圖又縮小了,撤退到北港溪以南。選舉結果,防疫表現,不成比例,孰以致之?一片低迷中,小英一項餐敘檢討敗選因素,席間達成共識,該黨應大規模檢討,並廣邀年輕世代參與,讓決策層面更多元。昨天,該黨中常會,推舉陳其邁代理黨主席,鄭文燦擔任檢討小組召集人。勝利者彷彿什麼都對,失敗者則百般不是,成王敗寇也適用在民主選舉。從旁觀者來看,民進黨還有一個盲點,那就是:即便二度執政了,仍疏於地方經營。

與國民黨相比,民進黨不乏全國性的政治明星,但較缺少地方型政客(politician)。國民黨有地方型政客,長期蹲點地方,編織縝密的人際網絡,而且跟在地經濟利益掛勾,形成一種區域型的利益共同體。那些地方型政客,幾乎整個政治生命都在地方,也形成了不少家族政治企業。這種政治工作者,眼光聚焦在地方的各種選舉,獲得職位便有技巧地分配利益,對選民則從事人情式的服務,以及拉攏式的建設小惠。一旦選舉失利,他們的利益難免受阻,於是下一次選舉的復仇動機較為強烈,特別是當對象是民進黨的情況下。

當然,國民黨的地方型政客,並非民進黨所能複製,或者說,其他政黨也難以複製,因為它是歷史累積的產物。一九四九班師台灣,國民黨作為外來政權,如何控制台灣社會,接受它的統治合法性,是一個迫切的問題。在中央,有以蔣氏為首的侍從體制,控制著國家機器。在地方,則結納從白到黑的有力人士,以聽從由上而下指令的模式,犒賞各種地方職位(政府機構、民間組織)。那些地方型政客,對外來政權效忠,報酬是政治與經濟利益。那些地方型政客,謹守本份維護國民黨地方版圖,不敢越位貪圖更高的職位,除非上頭欽點拔擢。否則,便要承擔司法伺候的後果。至於不滿外來政權、不願與之合作的人士,在二二八、白色恐怖以來大體上遭到肅清、壓制,在地方政治上只有零星的機會。

中央有侍從,地方有跟班,外來政權建構的二元系統,民主化之後仍延續下來。只不過,若干地方型政客大尾起來,在地方政治獲得較大的自主性。尤其是,國民黨失去中央政權之際,更仰賴他們維繫政黨命脈。這種在地勢力,即使國民黨在野,還是擁有堅韌的生存力。各級地方民意機構,最大黨其實就是這種勢力的串連。誠然,時代進步、民智漸開,這種系統也在萎縮中。但它仍是其它政黨所沒有的優勢。民進黨奪得縣市長,也得適度滿足他們的利益,各種施政才能順利進行。他們在地方盤根錯節,也使得新的地方政客不易擠進這個俱樂部。比較常見的是,民進黨招納原本偏藍的地方勢力,但改革色彩又導致無法像國民黨那樣,提供地方型政客源源不絕的奶水。

此所以,所謂的地方經營,民進黨不易追上國民黨,其它的新政黨亦然。就民進黨而言,從地方嶄露頭角的人物,往往很快就躍進到立法院,該黨執政時更可直通中央部會。這種模式,導致民進黨的地方經營無法像國民黨地方型政客那樣,各地都有一批人,死心塌地在耕耘選區,以鞏固地盤、獵取利益為業,他們對能力與履歷有自知之明,亦知中央被「頂層結構」把持,故兢兢業業地在地方看守地盤與利益,形成他黨難以撼搖的「基層結構」。但,隨著民主深化,地方政治這一塊,漸有年輕世代投入,從公民意識、社區營造等另闢蹊徑,以將台灣打造為現代公民國家。這方面,有些小黨跑得比民進黨還快。民進黨如何發展出自己的路數,是該黨必須面對的課題。二○一六、二○二○與二○一八、二○二二的對比,充分說明這個課題的迫切性。政治理念,現代政黨不可或缺,但貼近人民生活的現實,同樣不容忽視。

國民兩黨,前者像是「頭腦萎縮、四肢健全」,後者則似「頭腦靈活、四體不勤」。這種差異性,致使他們在中央或地方的競爭,表現出不同的強項與弱點。過去民進黨有「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實際上在地方蜻蜓點水,還是靠理念宣傳戰完成政權轉移之夢。直攻中央得來速,遂令地方經營遲未獲得應有的重視。這次選舉顯示,民眾黨、時代力量等,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我國走上民主三十年了,地方政治的現況大體上一仍舊慣,「超穩定結構」選區還是銅牆鐵壁。當年,李登輝利用它完成寧靜革命。而今,它成了民主向下發展的荊棘之路。台灣民主如何向前行,這跟轉型正義同樣充滿挑戰。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