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特色的地方選舉

 

九合一選舉,整體而言,贏家是台灣的民主、台灣的選民、國民黨的腐化地方派系結構,輸家是中國的武嚇。

中國花大錢武嚇干擾,替國民黨撐腰,但民進黨縣市長比上屆只少一席,國民黨內部分裂,也比上屆減少兩席(嘉義市尚未選),民進黨並未「大敗」,紅朝的武嚇可謂白費功夫。

國民黨主要是贏回台北市與桃園市兩個非連任的空席,但台北市執政的並非民進黨,而是民眾黨。台北市民上屆拒投連勝文,但這次支持血緣正統的蔣萬安,蔣家餘蔭造成柯黨輸,不是民進黨輸。

台北市與桃園市的選舉結果,只再印證個人光環並不能轉移,但家族勢力和族群影響重大。柯文哲無助於黃珊珊,「蔣」姓卻還能幫蔣萬安。桃園本來就偏藍,而民進黨上屆還輸掉高雄市,才真慘敗。

密西根大學研究,影響美國人投票行為的兩大因素:個人態度:對候選人人格的評價、對政府施政的滿意度、對特定政策的取向和意識型態。社會因素:種族、宗教、社會階層。

以此觀察這次九合一選舉,候選人品格及宗教,對台灣並不重要。否則五個涉案候選人,都應該落選;意識型態與政策取向在地方選舉的影響有限。

台灣地方選舉的特色在人情及派系利益,派系牽親引戚,並不在乎涉案與腐化。國民黨長期一黨專政,「以台制台」,縱容黑金,黨外與後來的民進黨強調清廉執政,斷了地方派系財路,派系反彈力道大。

民進黨提名正直的人士參選,想打破地方派系腐化結構,以提高治理品質,但未能取勝,而中國武嚇未生作用,地方執政版圖增減並沒有災難性變化。地方選舉未必反應到大選,但民進黨應更加警惕,及早整合因應較易受外力衝擊的大選。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王景弘

王景弘
王景弘曾任《聯合報》記者、選述委員、駐美特約撰述、紐約《世界日報》編譯、《經濟日報》駐美特派員、《聯合報》駐華府特派員,以及《台灣日報》主筆。著作有《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杜勒斯與台灣命運》……。目前每週在《自由時報》撰寫〈鏗鏘集〉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