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木棉花談新住民心聲

一九九○年,我從馬來西亞到逢甲大學讀書,爾後結婚定居。時間飛逝,眨眼間竟已在臺中居住了三十二年!作為一個已「生根」臺中的資深「新住民」,臺中是我深愛的地方!

早期的臺灣新住民,多為「隱藏性」群體。我們為了迅速融入臺灣社會,不被歧視,唯有極力淡化自己的「他者」色彩,因此總是極力學好「國語」,掩飾獨特的外國口音。在求職時,則避免強調自己的「外國人」身分!然而,職場或生活中,仍處處充滿挑戰及排外思維。

直到網路時代的來臨,世界成為地球村,臺灣的社會風氣才逐漸開放,尤其「新南向政策」實施後,臺灣人對新住民的接納度開始上升。近幾年,透過東南亞語課程選修,多元文化教育得以落實,今天的臺灣社會,已轉變為一個高度包容異己,接納多元文化、自由民主的社會,令人欣慰。

然而,也有令我惋惜之處。我曾服務於教育界,曾遇見無數遭遇家暴及生活困境,急需協助卻求救無門的新住民姊妹。雖然新二代人數節節上升,新二代輔導措施卻仍未能完善,許多孩子因缺乏文化資本而學習成果落後。

這次市長選舉,雖然臺中新住民人口已逾六萬多人,盧市長卻依然沒有具體的新住民政見,令人失望!反觀蔡其昌副院長,透過其岳母陳蕙美女士成立的「木棉花」及「臺灣寶貝」協會,十多年來在海線地區投入新住民服務。包含生活、語言、創業及理財規劃,急難救助,還有新二代課業及才藝輔導,促進新住民交流,也建立了有效的支持系統。蔡其昌並承諾,若其入主臺中市府,將成立「新住民事務科」,落實新住民政策。

可見,「尊重多元」並非口號!「木棉花協會」深耕並照顧新住民的基礎,是平等對待、善意與尊重!

臺灣的「多元社會」從無到有的過程,得來不易!尊重多元與自由民主互為表裡;若沒有自由民主,對多元民族的尊重及善意也必然失去。

所以,我們一定要謹慎的運用手中的選票!我們是新住民,但如今臺灣是我的家。我不要這個家被共產意識所宰制!這是我的心聲,深信也是每個臺灣人的心聲。

(作者為逢甲大學博士班研究生,靜宜大學兼任研究員)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