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選舉抹煞台灣防疫成績

 

九合一選舉將於下週六投票。這場選戰被賦予多項意義,而超越地方選舉的層次。首先,這是今年八月台灣面臨中國高強度環台軍事演習後,所進行的一次重要選舉。面對台海情勢緊繃,選後呈現的最新民意傾向,將成為國際社會觀察的指標。另外,十八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案能否突破高門檻而過關,將對台灣民主的往下扎根,帶來影響。

在民主國家,期中選舉常被當成對執政黨施政情況的檢驗。台灣這次雖是地方選舉,也被外界認為一定程度反映出民眾對蔡政府表現的評價。美國拜登政府在剛結束的期中選舉,未如選前各方評估,恐大敗於共和黨,民主黨表現較預期佳,而助於拜登總統繼續推動政務的正當性。蔡英文政府也是如此,剩下一年半多的任期裡,九合一選舉的結果,不僅影響執政團隊內部的權力結構,對未來施政,是更進一步的推力,還是會蹣跚難行,都將很快地揭曉。

然而,影響這次投票的因素,還包括政府對於武漢肺炎的防疫表現。過去兩年多,疫情反覆升降,帶給我們的各種衝擊,是整體社會難以抹去的記憶。近期疫情雖已放緩,台灣也重新開放國境,口罩等防疫禁令將鬆綁,民眾正逐步恢復慣常的生活。但針對政府防疫作為,在野方面仍不間斷地進行攻訐,有如挖傷疤般地,讓原本正癒合的傷口,又再被撕裂開來。尤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前指揮官陳時中投身台北市長選戰後,更被其他政黨鎖定為箭靶,許多防疫批評多屬反覆炒作,目的在鞏固政治同溫層。但政治激烈攻防,民眾也陷入無謂的對立。

部分候選人不以端出政見爭取支持,用「升高仇恨值」方式展開政治鬥爭,是最為廉價。但也因為加大彼此不信任,反讓社會付出更大的代價。過去為了對抗疫情,大家做到最大程度的團結防疫,現在疫情威脅降低,挑起仇恨的政客,則把團結當成贅語。不要忘記,世紀之疫的始作俑者在中國,國外研究機構多指向武漢病毒實驗室的外洩,是武肺的起源,加上中國政府放任病毒蔓延,導致全球受害至今。各國現正脫離疫情,或與病毒共存。唯獨中國仍執行錯誤政策,以清零為由實施強力政治控制,苛政更猛於虎。此等中共政權,對台虎視眈眈,並加大軍事壓力。我們面對的外部環境,險峻情勢更甚以往,國內政客卻想挑起民主內戰,製造政府與人民的對立仇恨,這是為誰卸責、誰最獲利,答案非常清楚。

政府的防疫作為,當然有檢討空間,但部分在野人士的批評,更多的是掣肘與阻礙。二○二○年疫情爆發之初,因染疫致死率高,首要之急在阻隔病毒於境外,當時卻被說成防疫過當。現今疫情朝流感化方向,多為輕症或無症狀,在野又渲染台灣新增染疫數是世界第一。過去台灣的防疫為國際典範,疫苗需求有限,對具效期的疫苗採購則採保守策略,待疫情攀升,在野則狂批為何政府不及早採購;而當政府緊急大量採購並發展國產疫苗,全球也處於搶購疫苗的賣方市場,在野又開罵為何疫苗買貴。防疫措施亦如此,原應中央與地方合作,但當中央管制強度高,不同政黨的地方政府則唱反調;當中央要放寬,則有地方唱衰,更遑論當時還有地方政府一度要繞過中央,試圖與中方洽購疫苗等醫療物資。部分政黨與政客將一場防疫作戰,當成政治較量,部分縣市因此疫情嚴重、幾成破口。政治凌駕結果,是以民眾受害為代價。

現在九合一選舉進入最後競爭階段,部分政黨與候選人又把過去對防疫的謾罵,再演一次,而且利用疫情放緩之際,更加肆無忌憚,包括「謀財害命」等不堪言語,都從候選人嘴裡說出。按其邏輯,政府這般不堪,台灣早該防疫崩盤。但從國際角度,我們的防疫成績仍被高度肯定,無論對疫情控管、疫苗接種、社會移動限制等,皆屬前段班,這與至今實施動態清零的中國,有如天壤之別。在這場抗疫戰爭,我們穩住台灣,走向後疫情時代,區域角色也更受國際重視。全民防疫努力的結果,不該被仇恨的語言所扭曲與抹煞。製造這類言語的背後,不單是為了選舉,更用重組且虛假的記憶,要讓民眾去自我否定,並繼續停留在疫情的陰霾與痛苦。這場選舉若看成是對過去防疫的再度評價,我們應要以更自信態度,為過往的奮鬥歷程,投下信任的一票。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