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台灣的「友人」越來越多

今天看到一篇解釋什麼是「親、戚、朋、友」的文章,覺得很有意思。

原來,有血緣關係的叫「親」;通過婚姻關係的叫「戚」;利益相同的叫「朋」;心靈相通的才叫做叫「友」。

比如說姑姑、舅舅、姨媽都有血緣關係,是「親」;姑父、舅媽、姨丈沒有血緣關係,是「戚」。

身份、交際、利益基本上一致的一群人,叫「朋」。 我們常常出席一些飯局,看到「交杯換盞,斛光交錯」。大家在談生意、拉關係的場面。稱為「高朋滿座」,而不説「高友滿座」。

而兩人在一起時,心靈相通、無話不談、相互欣賞,成為知已,叫「友」。因此,有所謂的「知心好友」,而無「知心好朋」一説。

這篇文章讓我產生了一些聯想。

「親」和「戚」雖然是同一家人,但最容易發生利益衝突。我們經常看到兄弟之間為爭奪家產而翻臉,婆媳之間出現矛盾無法調和的事情。

這種事情是全世界各國共通的,在日本也一樣。我年輕時剛當記者的時候跑過幾年警察線,採訪過十幾起殺人案件,其中大概有一半左右是家人之間的矛盾釀成的悲劇。

對岸和台灣的一部分統派人士,最愛講的一句話就是「兩岸一家親」,說兩岸的華人從血緣上,廣義上可以稱為「一家人」,但同是一家人並不代表沒有矛盾,也不見得非要住在一起。

同時,現在兩岸之間沒有什麼共同的利益,不能稱為「朋」;也絕非互相信任、無話不談的關係,所以也不是「友」。

現在的兩岸,或許可以說是親戚關係,但絕對不是朋友。相反,歐洲的立陶宛、捷克等國家,紛紛力挺台灣。主要是因為他們反對霸權、支持民主和自由的價值觀。這些國家和台灣,是因為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所以可以稱之為「朋」。將來也有機會發展成為「友」。

而日本、美國已經和台灣交往多年,既有共同利益,在很多地方也和台灣「推心置腹、視同莫逆」。現在和台灣的關係或許可以說是「朋」和「友」之間。

當然,因為當前國際社會的複雜形勢,日美還有很多的做法,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還需要大家繼續努力。希望台灣的「友人」越來越多。

#矢板明夫

圖片來自網路

< 資料來源:矢板明夫俱樂部 Yaita Akio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矢板明夫

矢板明夫
日本栃木縣矢板市人,生於中國天津市,現為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