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密與軍購

為什麼我們買不到F-35B和AGM-158遙攻飛彈?

曾任職於《詹氏防衛週刊》(Jane’s Defence Weekly)的軍事記者六月底在網路新聞平台上指出,國軍於2002年即已向美國提出了採購百架F-35B戰機的意向書(LOI),令人惋惜的是迄今已廿年美國仍然拒售;同樣的,今年3月立法委員趙天麟就AGM-158遠距攻陸飛彈的採購進度質詢國防部副部長,也沒有得到正面的消息。答案國人心知肚明,洩密的問題已嚴重影響台美間的軍事互信。

日昨網路媒體披露,曾參與中山科學研究院「雄二飛彈」研製的林姓教授,與亦曾任職於中科院的氮化鎵(GaN)半導體領域的李姓教授,先後前往廈門大學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擔任講座教授。

元智大學被爆有多名教授赴中國的大學講學。(資料照)

 

林教授除任職於廈門大學外,亦曾前往廈門理工學院及山東科技大學進行學術講座,介紹應用於無人載具的自動降落預測飛彈運動軌跡以遂行攔截的小腦模型連接控制(cerebellar model articulation controller, CMAC)技術。李教授在中科院所從事的半導體研究,是海軍發展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震海計畫」中,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AESA)所需的核心能力。

這不得不令人想起曾任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通訊系統研究中心主任,為亞洲遙測研究領域權威的陳錕山教授,2014年經由中國「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簡稱「千人計畫」)吸收,前往中國科學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任職。鮮為人知的是,陳教授於2016年10月發表「利用時間序列的合成孔徑雷達圖像定量分析台灣西部海岸海岸線變化」(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horeline Changes in Western Taiwan Coast Using Time-Series SAR Images)論文,探討以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偵測台灣西部海岸的沙洲漂移變化;若轉用於軍事,則解放軍不必派情報船或特戰人員偵測我國近岸海域,也能獲取兩棲登陸所需的水文資料。

中國為和美國平起平坐,達到「兩超多強」的國際戰略格局,在2015年著手進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其實就是仿傚美軍的「軍事事務革命」(Revolution of Military Affairs, RMA),目的在成為美軍的「雙子殺手」(Gemini Man);此一筆者在《義大利地緣政治》提出的理論,從近來曝光的殲-35下一代艦載機,無論是武器布局或是氣動力設計,皆與美軍F-35匿蹤戰機極為相似,即為明證。中美軍力競逐的此刻,如果我們無法擺脫洩密的刻板印象,想要軍購美軍的尖端裝備只會難上加難。

日前美國《國防新聞》(Defense News)報導,捷克將與美國政府展開F-35戰機的採購談判,足見國軍無法籌獲F-35B戰機的問題出在我們自身的「保防」,而非美國不足的「產量」。中科院一手培養而具有國際能見度的鴻儒碩學,又何忍帶著畢生所學投靠謀我日亟的軍事威脅?

(作者為新江軍艦前艦長、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