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英系

派系是民進黨從黨外到組黨,從在野到執政,一直以來的「特色」。(資料照)

派系是民進黨從黨外到組黨,從在野到執政,一直以來的「特色」。(資料照)

 

有一次,有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蔡英文總統對著一位所謂的英系大將說:「以後,請不要對外自稱英系好嗎?你做什麼事,事前也沒有讓我知道!」這不是一對一的私下會面,因此這段話一出,現場隨在座者的思維靈動,充滿著各種酸甜苦辣的多彩效應。

派系是民進黨從黨外到組黨,從在野到執政,一直以來的「特色」。說明台灣在民主化進程中,社會各式力量為對抗一黨獨大、威權統治時期的政治壓力,當年所一時集結的總和力量,原本是一個鬆散的組織,只是隨著政黨政治、監督制衡的實際需要,讓散兵游勇們愈來愈有組建為正規軍,以正式爭奪、甚至攻佔權力陣地的機會,這支雜牌軍才逐漸願意學習如何在一個屋頂下,協商、妥協、整合的共榮模式,只是數十年下來,經過兩次整整八年的中央執政,黨內山頭改以「派系文化」的姿態,浸潤成為從政運作的習慣,至今歷久不衰。

特別是在執政時期,以總統兼黨魁為中心的派或系,包括過去的扁系,現在的英系,由於被視為是「當權派」,不僅相對於其他派系的競合關係,備受矚目,派系成員的言行風向,也格外值得觀察。因此當掄著英系大旗的人物,被正宗蔡英文當面洗臉時,其震撼程度起碼可以穿透好幾個派系的觀瞻。

「當權派」的構成,向來複雜。有真正的子弟兵,這類人參贊機敏,以主子的意志為意志,絕半低調謹慎,否則難以行事;然更多的是前來附庸名利者,這類人以個人的利益為利益,主子只是他們狐假虎威的工具,因此一定擺在後面,自己走在前面,敲鑼打鼓,夸夸其談,否則如何驚動各方,以自己的謀算為轉移?

剩下最後兩年不到任期,蔡總統對內與對外的經營布局,已經到最關鍵的深水區;深知箇中要害者,這時就會看到狀況內、狀況外、或者與狀況對作者,紛亂雜沓、各行其是,呈現政治角力最幽微的一面。好在,權力總是要以實力為原則,實力則來自於民意支持,如果決策異常緩慢,是在慎重探求、精準拿捏,同時最終能夠推出一張好牌,則當前大鳴大放的所謂「英系」是真是假?屆時就會大水退去,答案揭曉。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冷眼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