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是相對相反的字詞,大家熟悉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巨著《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在他的莊園,一小片草地的墓園沒有墓碑,只有一小叢灌木植裁。草坪上常有訪者禮敬的紅玫瑰,成為瞻仰的印記。彷彿俄羅斯的光影,悲喜交集文化的形色。

俄羅斯的共產革命是歐洲近代兩種政治思潮:自由資本主義和共產社會主義。兩者之間的左翼典型,原本標榜的是公平、福祉、進步,但在政治權力無法脫離極權導向另一種恐怖主義。蘇聯解體、東歐自由化,標示紅藍白三色旗的俄羅斯,普廷帶領的國家仍然懷有帝國強權之夢,入侵烏克蘭正是夢魘的投影。

發動戰爭常是獨裁者的政治作為,戰爭引發的緊急狀況,讓獨裁者擁有更不受制約的政治權力。「統治者的好戰基於野心、貪婪、愛慕榮耀、甚至是為了轉移國內危機之注意焦點、維持其人民停希於臣服之命運⋯等因素所致。」法國社會學者布圖爾(G.Bouthoul)這樣說。

普廷幾乎挾持著他的國民與國家,與文明世界相對。他將俄羅斯帶向不可知的未來,既拖累經濟,也汙名化國家形象。正重覆納粹德國希特勒的覆轍。不管向右或向左,極端政治或極權政治都不足取。托爾斯泰的亡靈不知作何是觀?

戰爭的歷史幾乎等同人類的歷史,但前近代和近現代,野蠻、文明有別,反戰、追求和平的思想形成。相對於聯合國組織的形式,跨越國界的和平運動成為人類良心的彰顯,常出於公民社會的良心。

和平的口號出自強權國家,出自侵略戰爭發動國家,是令人尊敬的;若出於被侵略國家,則顯得偽善。出於保衛自己的國民、國家,尤其是民主、自由國家,抵抗是必要的。台灣從來不是強權國家,也沒有擴張意識,面對中國的併吞野心,反戰口號充滿偽善性。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俄羅斯人民若有反戰聲音,是高貴的。相對的,烏克蘭人民若有反戰聲音,會是偽善。中國頻頻對台灣放言武力侵犯,若中國內部有反戰聲音,是高貴的;反之,若台灣內部奢談反戰,特別是政治人物,不只偽善,也別有居心。

二戰後,聯合國的成立是為謀求世界和平,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俄兩國已經從同盟國陣營轉向另一種軸心國家。不到百年的歷史,世界在冷戰長時期後,又在熱戰邊緣,戰爭的陰影常在。人類的歷史在人數的好惡施為發展,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顯強權之患、世界之惡。

(作者是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