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缺的永遠是那個支持孩子的心

我啊……老頭兒了,領有太極拳教練C級教練資格。

是我年輕時為了寫小說而去學的,糊裡糊塗的去拿到。

可我最愛的是拳擊,高中時我打得可兇了,生平戰績二敗二平手。

我教練說:「哇……你沒贏過喔」。

這位傷透學員心的鋼鐵直男教練,是我的第一個合格的拳擊教練,是台灣拳王,台灣有史以來最強的拳擊選手。

他教我的時候,前幾堂課不准我碰拳套,哪怕我知道怎麼打。

他用鏡子教我打拳,因為他是左撇子,而我是右撇子。

我只能做基本動作,做好幾個小時,老實講,我練到覺得拳擊根本是整人遊戲。

他的名言:「每次看你練的時候,在我腦海你已經被我打倒無數次了」。

後來因為工作關係,等我回去找他時,他已經離開去訓練國手,轉任國手教練,人畢竟是要吃飯的。

因此我找到了他的學弟,即他當年的陪練員,是影響我至深的第二位教練。

第一次見面,整堂課都在聊第一位教練的壞話,什麼拳擊白癡啦、阿呆、整天只知道打拳、出手沒在控制力道什麼的。

我聽得好爽,因為我第一次看到人生走馬燈,就是拜那位拳王教練所賜,他的左拳讓我直接看到亡母跟我招手。

我的站架是第二位教練調整的,輕鬆打出一拳,他喝采:「不錯的job(前手拳),很好,job、job、light(後手拳),打地很好喔」。

事實上我懂個屁。

這是我那位第一個天王教練教的,我連第二位教練講的英文都聽不懂咧。

但是那位拳王教練,卻在我不知道的情況下,幫我打下了基礎。

往後每一年、每一個月、每一個禮拜,我練完後重新看他的比賽影片,都有不同的體會,然後暗自讚嘆。

台灣有句俗話,叫做「江湖一點訣,說出來沒什麼」。

但是我們台灣對體育界,卻從來沒想過,沒什麼有什麼,一直不是重點。

重點是到底「有誰可以提供這一點訣」?

其實到了現在,我們的選手還是需要不停的移地訓練,去多見識國際選手的訓練方式,多吸收不同國家對賽事的看法,累積新知,充實自己。

因為台灣的體育界,是這麼乏善可陳,不走出去,選手毫無對手跟日後的體悟來源。

我們一直缺的都是多樣性,這在大陸國家很簡單,但是在海島國家卻非常稀缺。

很多人是不懂這一點的,你以為協會才是亂源?

錯了,真正的亂源是民眾對體育鄙視的心態,這種心態讓我們不只排斥多樣化的運動,更甚至我們排斥運動。

這個新聞就是這樣。

台灣的體育,永遠都是自己人殺自己人。

我們從不是體育大國,我們鄙視體育,這深埋在血統裡面,你改不掉了。

當運動不能賺錢,運動就什麼也不是,尤其對冷門運動更是。

如果你認為體育班成績不好的人在讀的,那麼你就會發現,有人問「你打拳打個再好,能買菜嗎」就只是時間問題。

甚至還延伸下去,你國文再好?能買菜嗎?你物理再好,能買菜嗎?

但是你什麼都不要學,那你要學什麼?

學買菜嗎?

很多人都說我在唬爛,怎麼這麼好的拳手淪落到當我的教練。

是的,不覺得可悲嗎?

他們練一輩子的體會,在台灣只能換來嘲笑跟白眼。

每一項運動,都是從頭開始,努力不間斷的刻苦磨練。

我在場上從沒見過天才,我只認識花了五個小時練體能,打沙包打三個小時,跳繩跳三十分鐘不間斷的阿呆。

而他們往往撐起了台灣的體育界。

真正的天才是非常少的,比日本製的的壓縮機還少,只有永不停止的訓練,才造就了這許多的台灣之光。

我看到這則新聞時,也是感嘆……不錯,如果你要我這從商的老頭兒去投資,我的確第一個不投資的就是瑞莎。

因為太難管了,也太冷門了,對台灣而言。

難保哪一天她為了高規格防護而棄賽,為了堅持應有的美感而更換賽服,為了保護選手而變換動作,為了合理的裝備而拒絕贊助。

她不缺錢又不缺名利,專講一些不懂的……國際賽事規則?

那是什麼?可以賺錢嗎?

台灣的體育不缺人才,如同酸民巨嬰,缺的永遠不是口水。

我們缺的永遠是那個支持孩子的心。

我不認為瑞莎能帶給台灣什麼,我也不認為她有多好。

但是把嫩芽扼殺在起點的歷史,我卻是知之甚詳。

如果她肯帶著孩子去接觸從未見過的體操上的美學,那麼又有誰人有資格去責難她呢?

她說讓她冷靜一點再做回覆。

老頭兒我比較不要臉,幫她說點什麼吧。

付了錢就要看清即將而來的成果,不好意思,我真沒看過這種結果以及你要的流程。

每種運動都是累積的,沒有基本的點醒,往後什麼都是空中樓閣,就如同你不可能不要梯子就爬上二樓。

對於台灣運動的提攜,我們可以做的,其實只是支持,跟鼓勵。

最不缺的,就是這種……無謂何來的責難。

更新:

我的第一個教練就是楊育庭,真的有這位人物。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在他60歲時打倒他,因為他連癌細胞都殺不死……,連圍毆都只會被他一拳一個給打倒。

這是真實存在的事情。

 

< 資料來源:Peter Lee的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