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國際公民的準備

 

CPTPP(路透資料照)

一週前的公投針對禁止美國萊豬進口未獲同意後,國際主要國家普遍解讀這是台灣選民力挺移除對外貿易的障礙。做為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貿易是立國之本,這樣的觀察,其實也反映了國人務實的性格。從美萊豬而來的遵守國際標準觀,當然擴及台灣必須重新檢視自二○一一年起對日本福島等食品的禁令,如何做好成為國際公民的素質準備,是台灣追求生存發展壯大非常重大的課題。

萊豬問題是台美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基本款,日本食品則是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入門,前一個地雷拆除了,接著自須填平後面這個陷阱,這時認識問題,有助於我們釐清迷障。十年前,日本福島核電廠爆發三一一事故的第一時間,全球大約一九○個國家中,有五十五個國家對當地食品採取了輸入管制措施,台灣即在此列,時間是三月二十五日,這個速度充分顯示了台灣對於食安的高度重視。

台灣鮮少人注意,事實上從二○一一年開始,「先禁後開」的國家也同步出現,加拿大、緬甸、塞爾維亞、智利在該年就打頭陣;換言之,只觀察了幾個月,就撤銷了貿易障礙。此後,逐年有國家鬆綁或解禁,到了二○二一年的今天,累積有四十一國完全解除管制,十二國放寬管制措施,憑藉的不只是Codex,更有各國的國內規範。至於完全未做調整的,現在只剩下台灣與韓國。

如果純粹只講科學,不牽涉其他因素,有關食品中所含放射性物質(銫)的標準值(貝克/公斤),Codex是一千,美國是一千二,日本和台灣都是採取最高的標準,即一般食品均是一百,嬰幼兒食品五十,牛乳五十,飲用水十,兩國是相同的,遠遠比歐美還要嚴格。這裡馬上出現一個說不通的事,如果日本可以上市的食品,以他們龜毛的民族性,在勤於檢驗下,一定也符合台灣的標準,台灣以什麼理由要禁止這些合格食品在台灣上市?

我們也知道,在國際場域中,經常是政治壓倒講道理,或是雙邊談判策略的需要;即使是如此,今年一月以色列,五月新加坡,九月美國,已經對福島等食品完全取消管制;另外也有香港(一月)、法屬玻里尼西亞(三月)、歐盟(十月),放寬了措施,例如歐盟就是縮小了檢測證明書及產地證明書的產品項目。大家都在「給」與「拿」的過程中,努力爭取自己國家的最大利益。

台灣希望成為CPTPP的成員,以日本之外其他十個成員國的情況,依序是二○一一年加拿大與智利,二○一二年墨西哥、秘魯、紐西蘭,二○一三年馬來西亞與越南,二○一四年澳洲,二○一九年汶萊,以及今年的新加坡,分別取消了福島等食品的設限,充分體現了CPTPP做為一個高標準經貿協定的要求。至於今年剛提出申請希望加入CPTPP的中國(二○一八年允許新潟米進口)、英國,他們都已經針對福島食品實施了內容不等的放寬管制,未來的再調整,應在預期之中。

台灣與韓國做為兩個最後的「堡壘」,台日關係與韓日關係,不論從歷史、地緣、安全、被孤立、人民情感等各種角度,根本不能放在同一個平面上比較,結果台灣居然走上了與韓國同級的路子,誰能解釋理性何在?這也說明去昧的必要。公投的結果告訴我們,這個時機已經到了。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焦點評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