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沆瀣一氣」拼公投?

 

民調專家游教授自許諤諤諤之士,客觀中立,但其評析四大公投民調,卻出現民進黨「全黨沆瀣一氣行動」的用語,令人困惑。

雖然「沆瀣一氣」本為「志同道合,臭味相投」之意,但今義已是「狼狽為奸」無誤。這樣的用法,實在不宜。

我非民進黨員,但我建議游教授改用「將士用命」取代「「沆瀣一氣」,較為公允吧!

請看:

「民進黨政府能在短期內將原本公投4:0扭轉成3:1,最重要原因除了空前高強度、高密度及全面性動員宣講之外,就是訴求政黨對決、論述聳動、全黨沆瀣一氣行動、和國民黨無力反擊等四個因素所致。」

此外,其以下説法,我認為也值得商確:

「民進黨成功地召喚大量傳統支持者回流,其影響是全面性的,尤其是老人與中低教育程度者最為顯著。但也正因為如此,最後階段爭取民意支持相對將較為困難,因為必須面對大量較年輕且中高教育程度的選民,這些選民的特質是較有自主性,具獨立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

我的問題是:

「老人與中低教育程度者」支持民進黨者多於「較年輕且中高教育程度的選民」,這或是事實,但又怎樣?

沒聽過「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這句話?

更別說為他們出面說明的反方(不同意)代表學問飽満,態度謙和者,大有人在啊。

況且,在此次公投態度上,支持同意方的人之特質真的就是「較有自主性,具獨立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

至少我看到不少相反的例子。

關鍵不在年紀和教育程度吧?!

至於在哪,大家都知道。

我就是支持「五個不同意」的人。

- 多出來的一個就是針對上述措詞用語的「不同意」。

***

措詞用語有時會透露立場。最佳的例子就是:

某遊行參加人數為八、九百人。

支持的媒體會報:

「遊行人數將近一千人。」

不支持的媒體則報:

「遊行人數不到一千人。」

< 資料來源:謝志偉粉絲頁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謝志偉

謝志偉
東吳大學德文系教授,現任台灣駐德國代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