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多桑世代

 

喬建中在玉山國家公園盜伐珍貴林木生火烤肉,引出森林大火也招致鉅額索賠。報章所載他的臉書,思路混亂,看去更像高中生的呢喃意識流表白, 該人若曾受多桑世代教育薰陶,應不致迷失淪落到此地步。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民報合成

喬建中在玉山國家公園盜伐珍貴林木生火烤肉,引出森林大火也招致鉅額索賠。報章所載他的臉書,思路混亂,看去更像高中生的呢喃意識流表白, 該人若曾受多桑世代教育薰陶,應不致迷失淪落到此地步。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民報合成

 

 

本年5月27日,《自由時報》刊載盧世祥先生悼念本土耆宿黃天麟一文,提及「多桑世代」這一名詞,應能讓不少國人滿懷感慨,憶起逝去的文明時代,早已消失的社會規範。

所謂多桑,是日語對父親和尊長的敬稱。而盧文所指多桑世代,是意謂受日本教育,具有紮實學養和人文根底老一輩台灣人。《自由時報》9月3日另有一篇沉痛檢討教育政策社論,則對這一名詞有更明確具體介紹。

該篇社論名為〈開學時節談教育〉,對時下教育走向提出種種質疑,多能切中時弊。沉醉於所謂進步價值教育官僚真該細細一讀。不過這話說了恐也是白說。

社論所談到多桑世代部份,是戰前台灣曾有嚴格的生活教育,公學校階段設有教導學生的「修身」課程,而經歷過日治時代,如今已是80歲以上,被稱為多桑世代台灣人,在人格形成階段即養成「為他人著想」、「不給他人帶來麻煩」、「舉止安靜有禮」、「不吵鬧喧嘩」、「注意衛生儀容」等習慣,以及守時、誠實、勤勉、守信、紀律、守法等現代公民德行,而能終生奉行云云。

國人看到上述描述,眼前應很容易浮現出李登輝、彭明敏、黃昭堂,以及前述黃天麟諸先生形影,但恐不易聯想到近年藍綠白橘各色政客高官。所以者何?純因前述四人是塑造「多桑世代」教育所培養,年輕一代政客高官則是老師教唆學生矇騙督學教育風氣下產物,人格從國小時代即開始扭曲,去多桑世代教育遠矣。

多桑世代守住人格道德底線

很有諷刺意味一項對比,是老蔣總統慣以「明禮義、知廉恥、負責任、守紀律」訓誨部下,但他的黨政軍幹部能做到者恐不太多,反而是日本「奴化教育」教出的多桑世代,能夠守住這一人格道德底線。

近年以來,寡廉鮮恥似已成為台灣社會風尚,即連原來該是人格、操守典範的法官、校長、教授等級人物也紛紛淪陷。國人面對這一可哀現象,或不免猜想,今天若仍是多桑世代主導國家社會,台灣應不致爛到如此地步。

今天台灣多桑世代已凋零殆盡,今後也不再能產生新一代多桑世代。社論所希望多桑世代如能重現,「台灣社會將立即文明許多,也是斷無實現可能。若是追溯緣由,也不能全然歸咎於跨海而來的崇尚「有辦法」社會風氣。多桑世代不能再現,也另有一致命因素。是即多桑世代精神和時下官方的「進步價值」核心理念格格不相容,所以在當前大環境下,恐必是被當權教育官僚視為異端,豈有可能允許其再現?

要知今天在台灣,「進步價值」已成為官方一應文教政策指導原則,而培育多桑的教育方式,却是父權色彩濃厚,所訂為人處世規範明確堅定,有似耶和華所宣示十誡,容不得討價還價。凡此特色在進步價值人士看來,應都是威權反動,大大違反多元開放,發展個性等等進步理念。

既然如此,多桑教育何能見容於業已牢牢掌控教育體制,幾已將學校化為社運先修班的進步派學者專家?

阻斷多桑世代再現另一因素,是久已習於自由放任年輕世代,對之自必強烈排斥,而今之當道對於年輕世代,是純出以迎合取悅,不願稍有拂逆,是則又何能倡議重建多桑式教育?而這一不利因素,至少在未來將近三年不會消失。

年輕世代排斥多桑式教育

年輕世代何以排斥多桑式教育?理由也很簡單,是正如應徵入伍青年所期盼軍旅生活是綜藝式夏令營式,不願面對嚴明軍紀和辛苦操訓。

但政治領袖爭取青年的正道,應是以人格、理念、魄力作為感召,而不是大出臉書或說文青語言,和年青世代硬充兄弟姊妹,突然自貶高度。不過此論看在民調至上人物眼裡,自也是迂腐不值一顧。

很可哀的是,多桑世代價值消失,對當今年輕世代也非吉兆。所謂發展個性,正不知是朝何方向發展,又要發展到何等程度。本文即信手捻來試舉三例,以標示年輕世代迷失於價值規範荒野的群眾。

年輕世代國人喬建中,在玉山國家公園盜伐珍貴林木生火烤肉,引出森林大火也招致鉅額索賠。其人過去曾任NCC專委,顯見教育程度不低,有這等不法脫序表現,應很能發人省思。而報章所載他的臉書,也是思路混亂,看去更像高中生的呢喃意識流表白(國人可參看8月26日《自由時報》,怪文共賞)。該人若曾受多桑世代教育薰陶,應不致迷失淪落到此地步。

曾震驚社會華山分屍慘案,變態行兇者的殺人、辱屍、分屍當然無可原諒,但遇害者是否也是自走死路?年輕女性和全然陌生男人深夜獨處暢飲而醉倒,是否也是貽人以可趁之機?該女若是多桑世代教育下的女兒,應斷不致有這等豪放女式表現而招致殺身之禍,然否?

教育官僚聘為課綱審議委員的在學學生林致宇,曾被統派媒體指為見識淺薄人品可議,平日又慣於翹課。這等負面評論有無根據,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但數年前《自由時報》刊出一幅該課綱審委照片,看去很予人以稚氣未脫之感不說,很堪注意的是他所穿短袖黑襯衫所印英文「發克政府」(Fuck The Government)。發克不是什麼高雅字眼。若在昔年多桑世代,沒有子弟敢穿印有此字衣衫。而今則彷彿是不穿此衣,即不足以顯示是站在時代尖端。這一「發克政府」,象徵的是思想解放,抑是台灣社會正在走回叢林?

多桑世代一去不返,國人應該慶幸威權反動建置崩解,抑是擔心美國人所謂Barbarization,亦即「再野蠻化」正在進行?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