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迷思與傲慢

 

自從醫學社會學、科學社會學、科技研究等學門興起,學者開始注意到,科學被視為真相、真理、具有絕對的合法正當性,這種現象本身就是迷思與意識形態。

當代的科學研究耗用極多的金錢與各項資源,因此從成立實驗室做研究那一刻起,如何寫研究計畫、向那些單位申請經費、研究成果如何轉移為智慧財產權,都已顯示科學比文學更政治化與資本主義化。特別是醫學研究者研發新藥,更與藥品產業及資本主義習習相關。

最近中研院某院士砲轟國產疫苗,在這幾天的媒體引起極大的討論度。我上網查了他的相關資訊,發現這些年來他接受過多次媒體訪問。他多年前就對記者自稱反骨,認為自己具有批判精神,也鼓勵學生這麼做。多年前的媒體採訪中,他也說出自己對文學、哲學、語言學等各領域的知識都很有興趣,還喜歡寫書法。

他弟弟是知名社會學家,該院士也長期支持社會運動及支持民進黨,因此他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蛋頭學者,他難道不知道此種發言,在當前的政治脈絡下,只會成為泛藍的消費品?

當他大動作批評國產疫苗時,也許他自認為是基於科學的理由,但以他身分之位高崇隆,在相關會議上難道不能提出專業建議? 也許他提出而未被採納,所以才轉而對媒體爆料。那麼他的意見為何沒被採納? 這應該是疫苗採購與疫苗研發涉及更多面相的複雜考量,而非單一因素。

真正的<科學家>,是面對複雜的因素而理解其生成脈絡及其影響力。德文的科學家一詞,並不一定是理工科的學者才是科學家,而是能夠結構性與邏輯性的思考與後設思考--思考甚麼是思考,因此理工科的學者有時候反而不如哲學家或社會學者能夠從事具有自我反思的精密思考。

院士砲轟國產疫苗並批評總統,放在其一生之人格特質來看,並不令人驚訝。令人驚訝的是,他所自以為是的科學之堅持,其實漠視了社會面對危機時所需的各種考量,而他的科學精神,也只能在泛政治化的社會裡經由藍營吹捧,才能得到媒體聲量。科學成了藍綠政治角力的共謀者,這不是有點諷刺嗎?

該院士的發言得到藍營叫好之聲,自然也有綠營人士反擊。這位院士接受媒體採訪時,擺出悲壯姿態,說他已經有心理準備,還拿出施明德與呂秀蓮為例,似乎很欽佩他們當年的壯烈犧牲。

看到這裡,不禁覺得好笑。這年頭,還有人以施明德與呂秀蓮作為典範人物?

一個年輕且社會地位不高的小文青來提出批判論述,還可以稱讚他有膽識。若是輩分很高、坐擁豐富研究資源及研究經費、且涉入台大校長選舉與中研院院長選舉,其實其身分已可說是學霸或學閥,還自命反骨,不知他是否想過,他的反骨若永遠都是反對別人、不包括自我反思,那麼反骨往往是政治玩家的假面。

這裡我所說的政治玩家,並不是指選舉時支持哪個黨派,而是指學者的日常: 研究經費哪裡來? 又產生哪些具體貢獻? 一個人事業的前十年靠的是專業與熱情,邁入第一個巔峰後,接下來若想更上一層樓,就是鞏固既有地盤,開發更多地盤,從資源接受者變成資源分配者與接受者。同時培養後進,形成研究團隊,創造接班徒弟。

正因為他是民進黨的長期支持者,在他學閥生涯裡,在爭取研究經費與學術界人事權的過程裡,若有所不順,怨懟之心更強。再加上媒體所說,他曾在2012總統選舉時支持蔡英文,更讓人好奇,他是否得了<老綠男症候群>? 因為他支持過蔡英文,所以蔡英文就要聽他的?

<科學是一種專業>、<科學是追求真相>,這是科學家拿來對一般民眾與媒體所用的詞條,也是科學家據以宣稱其發言正確性的基礎。

跟物理學與數學比起來,醫學其實不確定性很大。同樣的藥,在不同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效果。醫學把自己建構為真裡與科學,這種信仰,其實不也是一種宗教信仰?

每種疫苗都有優點、缺點。這位院士可以經由開記者會,或是在自己臉書上,分析各種疫苗的優缺點。他選擇把事情簡單化,一棒打死國產疫苗,還塑造自己是真理的烈士,不禁讓人佩服,他的媒體放話策略還真是效果驚人呢!

年輕時他是深綠台獨人士,我正好與他有數面之緣。當時觀察到,他侃侃而談,話鋒極健,對當時的黨國體制極具批判性,但是對私領域的家庭生活與兩性關係,絲毫不具有批判與反省能力。本質上他是一個善良而富有正義感的人,但他看不見中年以後的自己,處於學術圈的有利位置如何使他自己成為既得利益結構的共謀者,而同時他又還懷有年輕人的叛逆氣質,以自己為反骨為傲。

在民主社會,批評總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需要擺出如此悲壯的姿態。

< 資料來源:林芳玫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