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淘汰的演化力量

 

  去年疫情初起時,我曾經寫過《通往坎尼之路》這篇文章,談的是羅馬怎樣弄到在坎尼之戰大敗的歷程。今天不妨再作一點補充:在坎尼率軍迎戰漢尼拔的兩位羅馬執政官當中,保盧斯戰死,法羅則統率殘兵脫離戰場。

  不過,等到法羅回到羅馬時,不但沒有被懲罰,反而獲得熱烈歡迎。隨後,法羅仍然在羅馬政界持續效力。儘管在他的指揮下,羅馬折損了多達約七萬人的部隊,但共和國並沒有對他施加懲罰。的確,這可能與法羅的個人政治實力有關,但不只是他,共和時期的羅馬本來就鮮少誅殺戰敗的指揮官,包括在坎尼戰前被撤換的費邊也是如此。

  這一點,是羅馬與迦太基的一個重要差異。在迦太基的歷史中,不乏誅殺或整肅敗將的案例。雖然不能排除我們所知的迦太基歷史有被勝利者刻意醜化的可能,但連漢尼拔這麼偉大的軍事統帥,在戰敗後也落得流亡自盡的下場,這起事例本身就說明了,迦太基的政治文化確實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問題。

  畢竟,即使戰敗,指揮官也是為了國家站在前線承擔風險的人,身上的負擔比安處後方的人大太多。如果順風順水時當作是應該的,逆境出現時就要痛下殺手,弄出一個「將軍百戰聲名裂」的局面,如何能要求將領繼續效力?這樣作,除了讓後繼指揮官畏於決策、並加深政治傾軋的殘酷程度之外,毫無意義。

  從事後角度說指揮官有哪裡不對,那是很容易的事。後見之明者已經知道事態發展的歷程,知道是哪一個風險因素出問題,可以居於資訊優勢指出「當初如果怎樣怎樣,事情就會不一樣」。但是指揮官作決策的當下,是在渾沌不明的「戰場之霧」當中作決定。有大量的風險因素以動態模式同時存在,而每個人的注意力與可調度資源均屬有限,勢必不可能兼顧每一個環節。如果處處都當成重點,那就等於是沒有重點;只要在佈署上有重點,沒注意或被低度注意的環節就一定會存在。不論再怎麼能幹的人,都是如此。

  所以說,決策從無失誤的指揮官,在現實世界幾乎不存在。只要是人,就會有疏漏。只是優秀的指揮官對於局勢會有比較正確的通盤評估,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有較大機率降低失誤的規模,並在失誤發生後盡量修補而已。回顧歷史,幾乎每一個名將,只要記載夠充分,其個人生平都有一筆又一筆的失誤史,但也無礙於後人對他們成就的肯定。唯有永遠在臺下鼓譟的事後諸葛,才可能常保不敗。

  不過,如果依照某位國會議員的標準,大概沒有一位名將可以免於槍斃了吧。什麼叫逆向淘汰的演化力量?這就是一個絕佳的示範案例。

---

註:有關坎尼戰前的背景,請參拙文《通往坎尼之路》,於茲不贅。

https://www.facebook.com/legal.pad.of.an.attorney/posts/219558576130077

可能是壓線縫飾皮革的圖像

 

< 資料來源:一個律師的筆記本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怡凱

陳怡凱
陳怡凱律師,台大法律系、法律研究所畢業,現服務於元鴻法律事務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