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國勾起的「蓬萊」往事

欣聞台東縣池上鄉農友謝美國參賽「日本米.食味分析鑑定國際大會」,榮獲金賞大獎,我大半生吃池上米,與有榮焉。

高齡八十七歲的謝美國,今年八月參加池上鄉農會稻米競賽拿下冠軍,然後代表台東出賽「台灣稻米達人冠軍賽」又拿下冠軍,之後出戰日本,榮獲金賞大獎,不但榮耀家鄉,也榮耀台灣。

池上鄉老農謝美國(中)獲全國有機米王,台東縣府農業處長許瑞貴(左2)代表縣長饒慶鈴貼紅榜致賀。(記者黃明堂翻攝)

池上鄉老農謝美國(中)獲全國有機米王。(記者黃明堂翻攝)

 

一般人吃台灣米長大,恐怕只知道品牌,如池上米、中興米、泰國米,甚至越光米(其實是日本米),根本分不清「粳米」、「秈稻」、「糙米」、「蓬萊米」、「在來米」、「胚芽米」,甚至「暹邏米」(小時候,遇上台灣糧荒,船運進口的泰國米還帶有煤油味),這些米我都吃過,不過再怎麼吃,還是覺得蓬萊米最對味。

在台灣史前遺址中,曾發現三千至五千年前的稻作痕跡;不過古早的台灣沒有蓬萊米,只有在來稻;台北盆地的新莊,在中國雍正時代就曾擁有十二艘社船,載運台灣在來米,前往福建、廣東成為「閩粵穀倉」;板橋林家捐輸米糧在天津賑災,曾獲得賞賜「郎中」。一八六二年(光緒三年)河南大旱、饑荒,林維源又大筆賑災,光緒帝特頒「尚義可風」匾額;台灣稻米直到日治總督兒玉源太郎時期,才不再輸往中國。

自一九○○年,台灣先後引進日本種水稻一二五六種,栽培試驗後,選定「中村」及在來種進行試驗。一九二二年起,在台北大屯山竹子湖試種,其收成相當可觀,但是移到平地栽培即告失敗。後來經過磯永吉教授不斷研究試驗後,終於在一九二六年,發表以「蓬萊米」作為台灣稻米專用名稱(台灣大學還保留磯永吉小屋,以供民眾溯源蓬萊米)。

日本人飯前會說「いただきます」,漢字作「頂きます」,可以翻譯作「領受了!」即高舉到頭頂,恭敬地領受。我們吃台灣米長大,應該學唱《逐家攏食台灣米》這首歌,來向農夫頂禮:

阮阿公食到七十一,逐工巡田水,當做看電視,幾分的田地,無欲趁錢,用心肝來種好米,只要逐家攏食台灣米,囝兒孫仔逐家出頭天,老水牛,白翎鷥,稻草人,唸歌詩。

(作者為城南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道勇

李道勇
城南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