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港的文史記憶與生命軌跡

屏東里港的老厝門牌。圖片來源:黃宗玄攝

里港,古稱阿里港,主要為荖濃溪、旗山溪與隘寮溪,三溪所形成的沖積扇。許多人一定好奇,這阿里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經過仔細地探究了一下,原來「阿里」指的是平埔族中的西拉雅族祖靈:「阿立祖」!阿立祖、阿立祖叫久了,就變成了「阿里」。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西拉雅族自古生活的地方,蘊含著很深、很深的文化與歷史淵源…

小時候,我很喜歡回里港。聞著獨特的檳榔花味兒,挖著沙、抓著蟲兒、灌著泥土中的杜伯仔、摘著樹上的龍眼… 這是充滿童年回憶的樂園,每次都帶著要讀的教科書回去,但往往讀到一半就拋下書籍,奔向大自然的懷抱之中。這就是里港的魅力,也是讓人魂牽夢縈的永存記憶!

由三溪匯集,形成的沖積平原,就是里港。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自從阿公、阿嬤們相繼離世,我也長大了。回里港鄉下的次數變少了,但總會想著媽媽說的:「里港過去是個文風鼎盛的地方…」長大回里港的時候,我開始在里港的市鎮裡優游,感受它的古樸與文史記憶。對我來說,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還待我仔細端詳,才能慢慢參透它的歷史軌跡呢!

上週,在回里港幫阿嬤上香的時候,又逛到了里港鎮上。路過新蓋的透天厝中,恰巧正在舉辦【阿里港「吾愛吾鄉」書法展】。對我來說,這是個重新認識里港的機會。透過文字的揮灑,知道里港的過往與文史遺跡,在生命軌跡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記及傳承。時間會帶走走過的曾經,而新的意義則會繼續更新…

人文阿里永傳揚。圖片來源:黃宗玄翻攝自第一屆阿里港吾愛吾鄉書法展。

我鑽進掛上比賽得獎的書法展場,細細品嘗著裡頭的文字與義理。其中的【人文阿里永傳揚】的詩作,引發我的駐足。「屏東北部有仙鄉,天后雙慈繞境香;教會英賢師布澤;藍家世族史流芳;雪峰書院興文化;敬聖樓亭寫典章;薈萃詩詞阿里港;推行藝術永傳揚。」讓我眼睛一亮,原來里港有如此悠遠的歷史…

雙慈宮是里港最早的媽祖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屏東北部有仙鄉,指的是「里港」位在屏東的北部,是塊富庶之地,物產豐富,先人深耕的早,更突顯它的特別。而雙慈宮,於西元 1741 年左右,因漢人拓墾的阿里港聚落已形成市集,累積足夠的社會資源以興建村廟,成為地方的民俗信仰中心,是位於台灣屏東縣里港鄉的第一座媽祖廟。

里港長老教會帶動社會推進。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另一方面,教會英賢師布澤。講述的是:「1865 年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師來台期間,在南部進行宣教工作。在無數宣教師的熱心事奉及本地傳道人與信徒的積極參與下,長老教會通過醫療、傳道、教育、社會服務等方式,一步步在全台灣各地立下教會的根基,服侍群眾…」幫助了許多孤苦、貧病的台灣人,甚是讓人感動與感念!至今,教會依然聳立如昔,並且貼近著里港人的內心及生活…

里港藍家古厝。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藍家世族史流芳,與 1721 年,因朱一貴起義,中國廣東南澳總兵藍廷珍及族弟藍鼎元來台征討。藍家安排一部分族人定居於此地,藍家遷台定居一世祖藍雲錦(藍鼎元長子)移民開墾阿里港(現稱里港鄉),也成為漢人拓墾屏東平原之肇始。由古式的四合院建築,到之後增蓋的日式和風建築,充分反映大正年間台灣經濟繁榮,和日本明治維新後接受西化的積極態度,蔚為特色。至今,藍家世族依然龐大。獨具特色的古厝,揉合了時代的軌跡與神祕!

里港國小內的敬聖亭。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雪峰書院興文化;敬聖樓亭寫典章,位於現今的里港國小內。雪峰書院,也是里港國小的前身。1877 年建雪峰書院,敬字亭或許同時建立。旨在提倡儒教,尊重聖賢,教人不可亂丟紙屑,踐踏字紙,凡不用之字紙,必須投入亭內燒毀。古色古香的樓亭,讓薈萃詩詞的阿里港,具有時代的使命與責任…

在去年,重讀了尼采的著作。在字裡行間,尋找生命的真義。或許,對很多迷惘的人來說,文字可以讓人重新找到恢復的力量與勇氣!對我來說,則是在尋找自己的定位,與奉行一生的天命。就在那個偶然間,我讀到了這段話:「有用的人才,應當獻身於文化…」尼采的話語,恰恰呼應了這首詩詞的最後一句話:「推行藝術永傳揚!」瞬間,我彷彿大夢初醒,找到自己的真實方向。就像,在阿里港的文史記憶中,才能更貼近土地一些,更了解自己一些,並持續轉動生命的軌跡!

文史記憶,讓人更貼近土地一些。圖片來源:黃宗玄翻攝。
< 資料來源:《芋傳媒》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黃宗玄

黃宗玄
1989年生於台南市,從小是聽著羅賓漢故事長大的孩子。在二零零八年的野草莓學運中,開始關心社會議題,並深記著一句話:「肉體或許受限制;心靈卻要很自由」。 大學時代開啟對寫作的熱愛,藉由寫作來剖析人生。畢業後在故鄉擔任物理治療師的工作,透過近距離接觸患者來描繪生命的體悟。

最新文章: